伊 歌
  國家統計局公佈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,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研究經濟形勢,兩則重磅財經新聞同日出爐,引發中外媒體高度關註。尤其是7.4%的國內生產總值(GDP)增速,更成為輿論場持續發酵的熱點,悲觀論調甚囂塵上。有國內媒體人驚呼:“經濟處於危險的十字路口”,而西方媒體的看法不是“中國經濟打了個哈欠”,就是“中國經濟崩盤是比普京更大的威脅”。
  如此悲觀論調,既與決策層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南轅北轍,也不符合統計數據所反映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。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:“我國經濟開局平穩。經濟增速、就業、物價等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年度預期目標範圍,沒有越出上下限,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。”
  毋庸諱言,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下行壓力,其主要原因是前期刺激政策逐步退出,以及長期存在的經濟結構不平衡、不協調和不可持續。從決策層的角度來看,相對較低的速度更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,猶如在相同路況下行駛,高速飆車拐彎時比起正常速度會面臨更大的風險,也需要更高超的駕駛技術。因此,決策層以“穩增長、促改革、調結構、惠民生”統籌兼顧為目標,對經濟減速的容忍度不可低估。日前在博鰲論壇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曾坦言:“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7.5%左右,既然是左右,就表明有一個上下幅度,無論經濟增速比7.5%高一點,或低一點,只要能夠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,不出現較大波動,都屬於在合理區間。”
  其實,不去糾纏於7.4%的增速,從統計數據中無論如何都不會得出悲觀結論。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升至49%,比去年同期提高1.1個百分點,高出第二產業4.1個百分點;而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通常高於第一、第二產業。在本世紀初,每個百分點的GDP增長吸納的就業人數約80萬人,現在達到140萬人-160萬人。隨著勞動力從近乎無限供給到相對短缺的“劉易斯拐點”出現,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已不需要兩位數的GDP增速。
  從減速領域來看,製造業是為產能嚴重過剩作出調整;外貿出口下滑是因人民幣匯率貶值後“擠出”以往虛假貿易的“水分”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則是公款消費萎縮,但普通居民消費仍加速增長;房地產新開工住宅面積同比下降、商品房待售面積上升,是資產泡沫過度累積後步入下行周期……這一切,恰恰證明“調結構”正在產生積極的變化。由此可見,李克強強調“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”,是以對經濟形勢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為基礎。
  當下的財經輿論場可謂魚龍混雜良莠不齊,有的媒體和媒體人或是不懂裝懂,或是真懂裝不懂,甚至以無知當有趣,不時為吸引眼球而危言聳聽。有的西方媒體更是奉行奇怪的觀察尺度:美日歐等經濟體的GDP增速提高零點幾個百分點,就歡天喜地大叫“強勁複蘇”;而中國的GDP增速下降零點幾個百分點,就悲天憫人預言“硬著陸”。中國經濟有點風吹草動,“唱衰論”就大行其道,全然不顧以往的“唱衰”總是被事實證偽。在良幣與劣幣共冶一爐的輿論場,只能用金睛火眼看透“危險”、“崩盤”、“威脅”等等輿論煙霧,才能把握中國經濟的真實走向。編輯: 楊日  (原標題:悲觀論“唱衰”中國經濟毫無來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v28fvbc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